古代把风筝叫“木鸢”、“纸鸢”、“纸鹞”、“鹞子”等。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擅长发明制造,用木材制作木鸢,一共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。这被称为中国的第一支风筝。墨子把技术传给鲁班,鲁班制造了木鸢,并能利用能够飞翔的优势用于战争,主要是侦查送宋城防御情况。纸鸢说:一种关于风筝的起源“纸鸢说”,最早出现的汉朝时期的纸鸢,楚汉相争,汉高祖时期,韩信做纸鸢放飞空中,根据放线的长短以测军队距未央宫的远近。
之后便有了一些列关于风筝的故事,从魏晋南北朝时期,《南史》中记载,梁太清时期,由于侯景叛乱,率领潘俊包围京都建康,梁简文帝被困在台城,无法得到城外援军救援,羊车儿出一计,让孩童们制作了十几只纸鸥,把纸鸥榜上皇帝诏书放到城外求救,可惜求救失败。再到北齐时期,文宣帝高洋,让人绑在风筝上从高墙跳下。若是谁能够飞出城墙就能逃过一劫,将其称为“生”。此后唐朝太平盛世,风筝成了广大百姓的娱乐工具,两宋时期风筝家喻户晓被称为“放晦气”。明清时期也有关于风筝的不同故事。